工程概況
騎樓,對于生活在廈門的人們而言,既熟悉又陌生。熟悉的是,近代以來,騎樓在福建、海南、兩廣等地興起,并逐漸成為當地主要的商用建筑結構,一度成為商業繁榮的代表。陌生的是,過去的幾十年,由于人們對騎樓建筑保護得不夠,很多騎樓已毀壞或不存在,令人惋惜不已。不過近年來,廈門市開始逐步加大騎樓文化的保護和開發。
廈門鎮邦路片區建筑原為四十年代的騎樓房,已建成近80年,因其年久失修,建筑結構損傷嚴重,存在漏水、木板腐蝕、墻壁開裂等一系列的安全隱患;且為古建筑,歷史意義深厚,因此,有關方決定對約120米長的鎮邦路上的騎樓建筑進行加固。
該工程自2015年12月開工。
加固方案
騎樓之于廈門,如同四合院之于北京,小洋樓之于上海,銘刻著這座城市的歷史,是廈門華僑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體現。在對鎮邦路騎樓檢測鑒定的基礎上,結合歷史建筑維修加固原則,制定以下加固方案:
1.原結構加固,徹底排除危房,延長使用壽命;
2.結合現階段開發利用需求,對其使用功能進行更改;
材料選擇
本工程所用碳纖維布、粘鋼膠均來自上海悍馬。
施工工藝
本文重點介紹此方案中的兩種加固措施:梁板柱碳纖維布加固和粘鋼加固。
碳纖維布加固
表面處理→底膠施工→找平施工→涂刷碳膠→粘貼碳布→二次滾涂→固化養護
粘鋼加固
混凝土和鋼板表面處理→配料→涂裝結構膠→固定、加壓→固化、養護
騎樓舊影
民國時期的思北浮嶼
民國時期的中山路
民國時期的思明南路
民國時期的大生里建設
民國時期的鷺江道
鎮邦路騎樓立面美化修繕后的效果圖
結語
對于像騎樓這樣的歷史建筑的保護,不能像珍藏古董一樣將其封存起來,而是應該在保護的同時,結合其本身的特點和現階段人們的生活需要,進行合理加固改造、開發利用。使其煥發新的活力,在現代城市中扮演合適的角色,延續歷史建筑生命的價值。
騎樓的價值不可替代,這種建筑形式不能被湮沒,除了要好好保護,更要傳承推廣。此次廈門鎮邦路騎樓的加固效果良好,為周邊騎樓的改造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與借鑒。